2019年,中國光伏業仍然籠罩在“531”新政引發的寒冬之下。全年行業新增裝機量30.1GW,較2018年進一步下降32%。這是自2017年發展高峰之后,整個行業陷入的新一輪下滑期。
自誕生以來,起伏波動便伴隨著這個行業。人們目睹過無錫尚德、天威集團等昔日驕子的隕落,亦見證了、股份(601012)等優秀企業的崛起。大起大落,是光伏業永恒的主題。
科創板讓很多優秀的光伏企業走到了臺前。遍歷這些幸存者,我們發現,勝者的身上,總有一些相似的“基因”在起作用。
那么,光伏企業戰勝周期的“秘訣”,究竟是什么?
降本增效是不變主題
政策可謂是光伏行業“命門”所在。“雙反”、“531新政”等關鍵政策,無不曾引起驚濤駭浪。通過梳理政策,我們往往能從更高階角度“俯瞰”整個行業變革。
行業第一輪上升期,起源于2008年國家首次下文補貼光伏發電。2009年,“金太陽工程”緊隨其后啟動,對不低于500GW的光伏示范項目予以補助。由此,大型電站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盡管政策漏洞、監管缺位頻發,甚至招致了市場大量騙補行為,但中國光伏行業,從此鳴鑼打鼓正式開張。2008至2011年,中國光伏累計裝機量從145MW漲至2900MW,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光伏大國。
2012年,美國啟動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政策,對國內光伏企業加征高額稅收,歐洲亦效仿之。為保護發展中的光伏產業,在隨后的三年多時間里,國家密集出臺了50多項政策,在保護規模的同時,亦引導行業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這期間,光伏裝機量仍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長。
增長的態勢一直維持到2018年“531”新政的出現。為了引導行業進一步降成本,促進“平價上網”時代來臨,2018年5月31日,國家大幅下調光伏補貼,并限制建設規模。這直接引發了光伏新增裝機量連續兩年下滑。“技術”代替“補貼”,成為行業新時代關鍵詞。
總結政策脈絡,我們發現,無論是補貼刺激規模增長,還是退補引導技術變革,政策意圖十分清晰,無非是通過降成本、提效率,以推動太陽能代替傳統能源,成為新的能源利用方式。降本、增效,是始終貫穿的主題。
這一邏輯的典型表現,便是行業內單晶硅代替多晶硅的大趨勢。
2015年,以隆基股份為首的企業,率先突破單晶硅技術。先進的金剛線切割工藝提升了單晶硅片切割效率,引單位成本直降50%,大幅攤薄了單晶硅與多晶硅在原材料長晶端的成本差距。而單晶硅電池較之于多晶硅,又天然具備高轉換效率優勢。
在成本和效率雙重因素作用下,單晶硅代替多晶硅趨勢愈加明朗:
2015至2018年,單晶硅市占率已從25%左右持續攀升至50%以上。隆基股份、中環股份(002129)、天合光能等擁抱單晶硅技術的企業,進一步占據市場領先地位。其中,天合光能居2018年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第三,隆基股份則躍居第六。
回過頭來再審視這期間倒下的企業,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無不是在此前多晶硅搶裝潮中便埋下失敗伏筆。它們只顧著眼前之利,卻忽視了單晶硅高性能低成本的潛在優勢,終湮滅在硝煙彌漫的多晶硅價格戰中,敗給了那些此前默默研發單晶硅技術的企業。
光伏“平價上網”的腳步越來越近。誰能在補貼退去的時代降成本,誰才能最終勝出。
從價格來看,多晶硅片價格已跌到0.9-1.1元/片之間,逼近0.8元成本極限,引得很多企業減產或退出;逆變器價格則經歷腰斬,“砍斷”無數企業后路;固定支架價格亦連年下降,廠商僅處于微利狀態。可以說,各產業鏈中各項組件已沒有太多降價空間。
可行的出路便是提高系統運維效率。因此,產業鏈上的廠家或是結合物聯網等新技術提高硬件性能,或是推出智能運維平臺,提高電源管理效率。總之,能夠通過提高系統效率達到降成本的企業,逐漸走到了行業前列。
以為例,它推出的跟蹤支架,能夠隨時隨地追隨太陽,將發電量提高10%至40%。如此均攤到每瓦,度電成本降低,投資回收期縮短。因此近年來,中信博營收和凈利均保持高速增長,從一眾固定支架生產商中脫穎而出,躍居細分賽道全球第四。
串焊機光伏設備廠商奧特維(688516)亦如是。在傳統串焊機基礎上,公司又開發出可以提高光伏組件效率的貼膜機和可以劃片的激光切片機,降低了單位組件成本,在2018年行業下滑的大背景之下,實現收入逆勢增長。
延伸產業鏈提升利潤
一些細分領域做出色的企業,往往會沿著產業鏈延伸,增加贏利點。在這點上,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優質企業,如光伏組件廠商天合光能、晶澳科技(002459),光伏串焊機廠商奧特維、光伏逆變器廠商固德威等,無不如此。
天合光能和固德威是向下游產業鏈延伸的典型代表。
天合光能轉型的契機,在于其看到了光伏系統一體化交付的巨大需求空間,于是,其從簡單的硬件供應商往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商蛻變,為客戶提供從前期設計、工程安裝到系統運維的一站式方案。與此同時,公司打造的云平臺,使用戶能實時檢測和管理電能數據。這一蛻變,為公司每年帶來幾十億元增量收入,拉動了整體毛利率上漲。
固德威亦完成了從“硬”到“軟”的身份轉變。2016年,固德威推出SEMS智慧能源管理系統,讓用戶在APP端便可實時監測能源生產與使用情況,并利用數據分析,實現用電最優調度管理。如能將其十幾萬用戶統一接入能源物聯網系統,固德威將創造巨大價值。
奧特維則選擇了往上游拓展。其傳統業務是電池串焊機,在此基礎上,奧特維又突破了原材料硅片的處理設備技術,自主研發出國內第一臺分選機。其分選機被列入江蘇省“高端設備研制趕超工程”,創造了“上市一年營收破億”的驚人速度。
到了晶澳科技這里,它選擇了“四面八方”出拳,產業鏈延伸的“野心”更大。
晶澳科技“老本行”是光伏電池,除了往下游光伏組件、電站拓展,它還有自用硅片生產線,具備8.4GW原材料產能。在光伏組件環節,公司連續四年排名全球前五;在電站環節,公司有28個運營電站,裝機量靠前。一體化布局優勢,使得其毛利率在全行業名列前茅。
原本在“老本行”表現優異的廠商,在延伸產業鏈后,往往又打開了全新市場空間,帶動整體盈利更上一層樓。
分布式光伏前景廣闊
放眼整個光伏行業,從集中式到分布式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清晰:
2016年底,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量僅占整個行業的12%;到了2019年,這一比例達到40.5%;《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2020年,分布式光伏要達到6000萬千瓦以上,占總體的54.5%。
前些年政策補貼的黃金期里,企業扎堆建設大型電站,而忽視了回收期更長的分布式光伏系統。兩者非均衡發展,事后暴露出諸多問題:
大型電站多在西部人口稀少區,當地消納有限,而要往東南沿海遷移,遠距離輸配電設施又不夠完善,因此造成嚴重棄光限電問題。2019年,西藏地區棄光率高達24%,新疆、甘肅棄光率分別為7.4%、4%。
而分布式光伏多安裝在用戶現場,方便就近消納,因此可很好地解決發電與負荷不一致問題,降低傳輸損失。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日本及歐美地區,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基本維持在1:1左右,家庭分布式光伏系統早已走入千家萬戶。
相比西方國家,我國分布式光伏市場起步晚,這兩年正奮力追趕。在這波浪潮中,及時抓住機遇的企業,取得了快速發展。
例如,天合光能在戶用和商用領域,陸續推出自有品牌產品及解決方案,逐漸普及市場。在3年內,其分布式系統營收從559萬飆升至近12億元,發展勢頭十分強勁。
固德威更是在國內分布式市場剛起步之時便全力押注針對該領域的逆變器,于日后市場大發展之時,業績爆發,躋身全球逆變器十強品牌。
分布式光伏市場正步入高速發展通道,懂得擁抱這一趨勢的企業,亦將乘著行業快車道,收獲更大發展前景。
穿過光伏這個大起大落的行業,我們試圖尋找那些戰勝周期的企業之“秘訣”所在。在曾經的短暫熱潮中,勝利者往往目光長遠,堅持高性能、低成本的道路,而非逞一時之快。這些優秀的企業在細分領域做大后,往往還會延伸產業鏈,增強盈利能力。展望整個行業,分布式光伏已開啟增長快車道,把握這一趨勢的企業將迎來更大空間。